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述評
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作者:王揚南
正值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在湖南株洲順利閉幕。今年是職業教育戰線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實施全新方案的第一年,還是大賽舉辦的第十年。十年來大賽不斷探索,成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抓手,今年的比賽創新方案亮點紛呈。
一、十年探索,大賽成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有力抓手
(一)賽事廣泛覆蓋
1.參賽熱情持續高漲
2010年全國421名教師參加比賽,到2017年的4114人的最高值,目前穩定在3000人左右,2019年的791支參賽教學團隊,參賽選手2885 名,是2010年的8倍。參賽作品從2010年的354個,逐步提高發展到2017年的1587個。2019年由于參賽方式限定于團隊參賽,總數回歸到791個,中職組有參賽作品424件、高職組有參賽作品367件,基本實現中高職參賽規模的基本均衡。2015年設置軍事職業組,2019年軍事組作品有207件。
2.參與覆蓋面不斷擴大
根據省級比賽情況統計,2018年31個?。▍^、市、兵團)舉辦了省級比賽,作品總數為16306件,參賽人數為35828人,作品最多的省份為江蘇1832件。2019年,省賽規模進一步擴大,37個?。▍^、市、兵團)舉辦了省級比賽,作品總數為16921件,參賽教師數達到45805人,作品數最多的省份為廣東2881件,參賽人數達到7776人。2019年,34個省舉辦了校賽。1052所高職院校舉辦了校賽,覆蓋面達到74%。
3.賽項實現專業全覆蓋
賽項設置實現公共基礎課程全覆蓋、專業類別全覆蓋。2010年,大賽舉辦語文、數學、土木水利類、加工制造類、信息技術類等5個比賽組別。2013年起,規劃專業大類組別,實施三年規劃全覆蓋。2019年,開放報名形式,當年實現專業大類(類)全覆蓋。
2019年,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組共有109件作品,涉及公共基礎課全部課程(13門課程,其中德育課分為5門課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組共有60件作品,涉及10門課程(思政課分為3門不同課程)。中職專業技能共有315件作品,涉及16個專業類。高職專業組共有307件作品,覆蓋全部19個專業大類。
(二)組織不斷完善
1.賽項設置
國賽賽項安排上,建立賽項動態優化機制,賽項優勝劣汰,由過去的課程輪回、年度互補,到目前的課程、專業全覆蓋,賽項設置逐步科學合理。
2.比賽內容
參賽內容從2019年起,從最初的2到4個學時,1個單元的1個教學任務,到目前的不少于16個學時(公共基礎課為12學時),一門課程的連續的16個學時,更加有利于全面考察教師的真實教學能力。
3.評價體系
教學大賽從2018年開始,評價內容由單一注重考察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拓展為全面考察教師 教學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
(三)引領成效突顯
1.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賽引導參賽教師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體現強烈的責任心和創新精神。從大賽這個窗口,能觀察到廣大教師普遍具有立德樹人、關愛學生的良好師德,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好老師,展示出其愛崗敬業、因材施教、以愛育愛,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的職業精神。
2.教師教學能力大幅提高
經過教學大賽的促進和帶動,職業院校教師學情分析針對性更強,實現教學目標的策略選擇更加合理。積極實踐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踐技能的示范和傳授能力明顯增強。教師注重教學反思,關注教學目標達成,持續改進教學效果。
3.課程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教學大賽倡導的課改要求,促進職業院校堅持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整合知識和技能,重構課程結構;主動適應產業升級、社會需求,落實教學標準、對接職業標準,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性課程標準,將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為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開發工作手冊、工作頁和活頁講義,不斷豐富課程教學資源。
4.課堂生態逐步優化
大賽選手和獲獎作品呈現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啟示、帶動了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新型教學場景,將企業車間轉變為教室、課堂,開展現場教學、情境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生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
5.信息技術應用持續深化
在大賽多年來的不斷激發下,實訓虛擬仿真軟件、網絡交互平臺、移動端得到普遍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逐步得到推廣。廣大教師積極運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方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快速提升,在教育教學中合理使用信息化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融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能。
二、創新方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落實落細
2018年,大賽由信息化教學大賽改為教學能力比賽,今年大賽推出并實施了全新方案,新方案是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賽作品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標準、教案、教學實施報告到視頻,引導學校將立德樹人通過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課堂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公共基礎課強調,課程思政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專業課強調,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視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評審重點關注思政元素進課程、進課堂的路徑,推動教師自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的培養。
如,“幼兒游戲設計與組織指導”作品圍繞師德素養落實思政要求,游戲設計主題分別與“愛的教育”“勞動教育”“環保教育”和“職業教育”巧妙的融合,引導學生在設計和組織幼兒游戲活動中,體驗愛與分享的快樂,體會獲得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感悟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言傳身教”的責任與擔當,筑牢理想信念。
又如,高職專業課程二組作品“低壓三相四線用戶電能計量智能裝置的安裝與檢查”,通過先進事跡、嚴謹思維訓練、精細習慣養成,將電網企業“你用電我用心”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文化貫穿教學全過程,在完成六個子任務過程中深刻體驗以“真心、細心、齊心、耐心、專心、初心”為內容的電力工匠“匠心”,為電力行業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一線技能人才。
2.推動國家教學標準落地
今年大賽強調落實國家教學標準,對教學目標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關注參賽作品的教學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聯性;關注每次課的教學實施與學生習得成果、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關聯性;強調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聯系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融通專業課程和職業能力;強調對接職業標準(規范),教學更加關注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及時反映相關領域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及時引入生產實際案例;強調對接《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實訓教學內容源于真實工作任務、項目或工作流程、過程等。
如,《綠色葡萄栽培》作品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高級果樹園藝工職業標準,以區域典型優質果樹為載體,基于果樹生長過程與真實生產任務構建五個教學項目,以“采收”為時間節點,將項目分“春夏”和“秋冬”兩季實施,以“綠色生產”“優質栽培”為技術引領,傳授果樹生產知識與技能。
3.打造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今年的比賽重在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大賽強調教學團隊參賽,地方代表隊791個,軍事代表隊207個。比賽首次鼓勵跨校聯合、校企合作、東西協作組建教學團隊參賽。有37個教學團隊是跨校聯合參賽,39個教學團隊是吸收企業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參賽,35教學團隊是東西協作參賽,共111支教學團隊,占地方參賽隊總數14%。
例如,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組隊,以作品推動課改,帶動西部院校教師成長。通過比賽,提升了教學團隊的凝聚力和模塊化教學、協同創新的能力。
4.推進賽事組織模式創新
一是以國賽帶省賽,完善國家、省、市、校四級賽制體系,促進地方統籌管理,引導學校自覺參與;二是優化賽項設置,整合三個單項賽項為一個全面、真實反映職業教育教學常態的賽項。提高參賽容量,克服“顆粒”小、“堆砌”多的弊端;三是規范參賽資料,明確文檔要求,突出決賽展示,增加1學時教學設計、8~10分鐘模擬實際講課展示,以及教學團隊答辯環節,引導教師自覺苦練基本功,提升課程標準開發能力、教師模塊化教學設計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5.全面考察綜合教學能力
今年比賽方案的設計是全面系統考察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教學反思能力,但在不同環節各有側重。比如提交的教案、2-5段視頻、1學時教學設計側重實現師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動。決賽環節的模擬實際教學,則側重教師講的教學片段,展示教師教的基本功。
三、堅定使命,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1.堅持不懈立德樹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落實課程思政有關要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統一,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工匠精神;推進三教改革,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
2.進一步落實貫標,全面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大賽參賽作品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欠規范、教案欠完整的情況,反映出部分教師存在教學基本功欠扎實,信息化教學裝備使用能力欠佳等問題。職業院校應強化貫標意識,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研制本校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教學標準。各地應加強師資培訓,強化區域教師協作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比賽運行機制
一是改進大賽文件,進一步完善參賽材料對學校教學基本文件的要求,使參賽作品進一步呈現日常教學的真實情景,進一步減少為賽而賽的現象。二是加強對大賽方案的宣傳解讀,引導院校和教師正確認識大賽。
“職業教育20條”吹響了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號角,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入新時代。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實現類型教育,關鍵在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經過十年探索,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共同努力,繼續辦好大賽,繼續發揮好大賽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引導價值和推進作用,助力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
(轉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